1965年7月1日,北京西郊玉泉路西侧,两棵高耸入云的白果树下,一场庄重而隆重的仪式悄然展开。
这次仪式堪称划时代的里程碑,朱德、邓小平、彭真、罗瑞卿等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齐聚于此,铁道兵战士们整齐列队,现场掌声雷动,气氛庄严肃穆。
四周悬挂的横幅上赫然写着“开工典礼”四个大字,但这绝非普通的开工活动,而是北京地铁一期工程的正式启动仪式。在上世纪六十年代,这样的规模和规格在中国交通建设史上前所未有,意义非凡。
有趣的是,这场盛况之后很少见诸公开报道,仅有新华社、《人民日报》以及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镜头做了内部记录,资料被列为“内部参考”,保密不公开。
那么,为何领导人齐聚,却不允许对外透露这一重大事件?
北京地铁的构想最早可追溯到1947年8月,当时北平市长何思源主持制定了一份城市规划草案。在这份草案中,他提出“表面要北平化,内部要现代化”的发展理念。
展开剩余87%其中重要一条便是建议在北京西郊五棵松一带(日伪时期遗留下的新市区)和北京城区之间修建地下铁路。
这便是北京地铁最早的文字记载,距今已有近80年。彼时,日本侵略者刚刚投降两年,北平刚刚从战乱中恢复,城市交通尚未达到现代拥堵程度,但何思源已敏锐洞察到,地下铁道是未来城市交通的必然方向。
然而,国民党的腐败和当时技术的限制,使得这一设想难以实现,更多成了纸上谈兵。
新中国成立后,这一蓝图获得了新的生命。
1951年7月,北京市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,代表朱长江和曹济洲提出建议,认为“城内铁道应改为地下铁道或移至城外”,这为地铁规划提供了民意支持。
1953年9月28日,北京市委发布《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》,明确指出:
“为了提供城市居民最便利、最经济的交通工具,特别是为了适应国防需要,必须及早筹划地下铁道的建设。”
这是新中国首个正式提出地铁建设的官方规划文件,标志着北京地铁从设想进入政府议程。
当时北京市委书记、市长彭真亲自向毛主席汇报,他说:
“北京建设地下铁道有必要,有助于缓解交通压力,在帝国主义威胁依然存在的今天,地下铁道作为防空设施也极其重要。”
毛主席听后点头赞许,表示:
“不仅北京要建地铁,天津、上海、沈阳也都要建,很多地方都得建。”
他停顿了一下,豪迈地补充:
“现在你修二十公里、三十公里算什么?要一直修到天津去!”
毛主席当时的远见卓识令人敬佩。五十年代,他已将目光投向现代城市建设全局,而如今地铁已成为中国大城市不可或缺的交通方式。
地铁的战备功能引发一个关键问题:线路的埋设深度。
从1956年1月开始的线路勘探设计,到1962年规划暂停,再到1965年重新启动,埋深问题始终备受争议。
历时六年零九个月的勘探设计,提出了31个方案,其中有三套较为有代表性,但核心争论聚焦在“深埋”与“浅埋”两派。
深埋派主要基于冷战背景下的国防需求。
1956年10月9日,苏联地铁总工程师巴雷什尼可夫率专家组抵达北京,带来了莫斯科1931年地铁建设的经验,强调地铁必须具备“三防”功能:防原子辐射、防化学武器、防生物武器。
苏联防空科学院专家估算,隧道需埋深90米才能抵挡一万吨当量核弹爆炸,但根据1957年美国核试验,100万吨当量核弹爆炸的弹坑深达240米。1960年代,核弹当量已达2000万吨,依此比例计算,地铁埋深需达4800米,远超现实可行范围。
浅埋派则主张兼顾交通实用与经济可行,认为深埋成本高昂、施工复杂,北京地质条件也不支持如此深度施工。
1960年5月,中国进行实弹试验,使用当时美国最大常规炸弹1500磅,爆炸后弹坑深约8米。试验结果表明,埋深10至20米即可抵御常规轰炸,满足战备与交通双重需求。
最终,中央在1960年5月决定采用“浅埋明挖”方案,结束了长达七年的争论。
1956年7月20日和8月18日,北京市委两次向中央请示地铁筹建问题,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、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批示:
“关于北京地下铁道筹建问题,同意暂由北京市委负责。筹建所需行政技术干部,北京市解决不了的,可由铁道部、地质部、城市建设部等单位抽调支援。”
批示下达后,迅速组建了一支60余人的团队,其中工程技术人员超过40人。同年10月24日,北京地下铁道筹备处正式成立,隶属于北京市建筑工程局,副局长刘德义担任主任,这是中国首个专门负责地铁筹建的机构。
随后,苏联专家也参与了中国第一条地铁的建设。
苏联专家的到来为筹备工作注入宝贵技术力量。
巴雷什尼可夫一行五人不仅绘制了地下铁道路网规划图,还举办了19场地铁工程讲座,培训中国工程师两个多月,留下丰富技术资料。
1958年8月18日,铁道部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成立,陈志坚任局长,刘德义为党委书记。
1960年2月,国家成立地下铁道修建委员会,专责审定勘探设计及施工中的重大问题。
正当蓝图即将变为现实时,1961年经济困难爆发,原定于7月1日开工的工程被迫延期,6月铁道部指示暂缓施工,11月3日中央决定暂停,筹备团队解散。
1962年上半年,代号“07”的工程也被撤销,北京地铁建设梦想一度搁浅。
直到1965年1月15日,杨勇、万里、武竟天向彭真、李富春提交报告,提出“适应军事需要,同时兼顾城市交通”的方针,建议“浅层埋设,加强防护,通向山区”。
这份报告送达毛主席处,2月4日,毛主席批示:
“杨勇同志,你是委员会的统帅,望你精心设计、精心施工,建设过程中会有不少错误和失败,要随时注意改正。”
这句批示如春风化雨,推动地铁从蓝图走向现实。
1965年7月1日,玉泉路西侧的开工典礼隆重举行。仪式结束后,在解放军政治学院礼堂召开干部大会,彭真指出:
“主席很关心,中央也很关心,这个工程有历史意义、军事意义、政治意义。”
罗瑞卿补充道:
“现在修地铁调动了一个师,必要时我还能再调两个甚至三个师。”
此次开工典礼规格极高,按理应是全国性大事,但因工程具备战备性质,整个过程严格保密,仅限三家媒体记录,影像资料至今未解密。
北京地铁工程由杨勇亲自挂帅,动员铁道兵12师两万余人,加上地铁工程局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共计四万多人,昼夜不停施工。
一期工程全长23.6公里,设17座车站和一座地面车辆段。
1969年9月底,历经四年零三个月的艰苦奋战,北京地铁正式建成通车,结束了中国没有地铁的历史(该线路并非今日完整的1号线或2号线)。
1969年9月28日,北京地铁通车当天,周恩来总理指示不举办通车典礼。
此决定原因包括国庆20周年筹备繁忙、战备工程保密需要,以及自主设计施工技术经验不足,运营安全尚无把握。
地铁通车初期以内部参观方式开放,9月28日起接待国庆观礼代表和外国来宾。
1970年8月5日开始,有计划地免费向公众开放,限每日2500人。
1971年,北京地铁开始凭单位介绍信售票,票价1角。5月份扩大售票范围,12月27日实现免证售票。
一年内,地铁累计接待群众超过800万。随后北京地铁不断完善发展,逐步成长为如今的庞大网络。
1965年的那场开工仪式虽无声无息,却极具震撼力。四万多人的辛勤汗水铸就了这条23.6公里的地下生命线。作为现代大城市最普遍的交通工具,几十年前的地铁建设标志着社会和交通生产力的一次巨大变革。那些为地铁事业付出的人们,与地铁共同成长,也深深镌刻在人们心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